欢迎来到四川雕塑网! 帮助中心|加入收藏
雕塑教学
  • 联系电话: 15902835828
  • 联系地址: 成都市一环路东五段天紫界中心
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  >> 雕塑教学  >> 雕塑教学

[雕塑教学] 现代主义雕塑终结了吗阿

一方面,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,按照艺术史 发展的基本逻辑,只要现代雕塑向当代阶段发展,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“泛雕塑”的现象;但另一方面,我们也应注意到,中国当代雕塑领域中所说的“泛雕塑”与 西方仍有本质的区别。首先,西方当代雕塑是在一个线性的发展轨迹中一步一步发展过来的。然而,中国当代雕塑却没有经历现代主义雕塑的太多洗礼,不仅缺乏像 西方那样有近百年的现代主义传统,而且,是在没有完成现代主义语言体系的时候,就直接从前现代跨入了后现代。比如,80年代初,中国雕塑界面对的主要任务 还是形式革命,然而,因为1985年劳申伯格的到来,同时借助“新潮美术”掀起的前卫浪潮,似乎在一夜之间,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就占领了中国当代雕塑界。

其次,西方现代主义雕塑在嬗变的过程中,始终 都未离开自己的批评与艺术史参照系。在形式批评——现代主义的系统中,从早期的罗杰?弗莱,到盛期的格林伯格,再到晚期现代主义的迈克尔?弗雷德,他们的 批评话语为现代主义雕塑各个时期的发展提供了批评与理论的支撑。譬如,在1967年《雕塑的近况》一文中,格林伯格就将极少主义的作品称为“非艺术” (no-art)。同样,弗雷德也对当时的“去雕塑化”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批评。但是,与西方比较起来,直到今天,中国雕塑界也没有建立一个相对有效的评价 尺度与批评体系。简言之,由于没有经历现代主义阶段的太多洗礼,所以,当下的“泛雕塑”现象缺乏必要的艺术史发展逻辑的支撑;由于没有建立有效的批评标 准,对于许多人而言,将学院雕塑、现代主义雕塑、作为公共艺术的雕塑,当代雕塑等在学理上进行有效的区分仍然是有困难的。在这种情况下,“泛雕塑”实际成 为了今天雕塑界鱼龙混杂现象的统称。

显然,在中西的艺术史情景中,“泛雕塑”有着 完全不同的意义。不过,就目前中国艺术界的“泛雕塑”状况而言,主要有这么几种类型,而最具代表性的则是艳俗雕塑。艳俗雕塑曾产生过两个浪潮,一个是90年代中后期,一个是2006年前后。这类作品主要的特点是,普遍受到了杰夫·昆斯的影响,将民间色彩中的“艳”与“俗”推向极致,加之部分作品使用了新型 的“拷漆”工艺,使其在视觉的呈现上具有强烈的“艳俗”效果;在形态上,这类作品日趋多样化,不断的花样翻新。

如果说90年代中后期的艳俗雕塑还有戏拟与反 讽的意味,那么,2006年以后的作品强调得更多的却是与消费社会和文化工业的联系。同时,后者还出现过一个变体,就是集艳俗与卡通雕塑于一身。另一个类 型是架上艺术家创作的符号化雕塑。笔者的意思并不是说架上艺术家就不能创作雕塑,因为在西方现代美术史上,像德加、马蒂斯、毕加索等都创作过大量的雕塑作 品。所谓符号化的雕塑,是说这些雕塑与当代雕塑的艺术史语境不会发生任何直接的关系,只是艺术家绘画作品中个人符号的延伸。当然,还有一些迎合艺术市场而 出现的各种装饰性雕塑,虽然部分作品也使用了现产品,但是,它们不仅缺乏文化上的主体性,更具破坏性的是,为媚俗化的审美趣味在当下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 的作用。

发布人:四川雕塑网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15-12-28